比努力更重要的,是改变你的心智模式

 

 

内容来源
 
 

刘兆岩

茅庐战略与组织发展顾问

25年企业实战咨询经验;

学习型组织及五项修炼引入中国第一人;

曾主导支付宝、天猫、阿里云、菜鸟等阿里集团事业部的战略与组织变革项目。

 
 
本文精编自刘兆岩老师公众号内容
为茅庐学堂整理首发,欢迎收藏~
 
 

有句话你肯定听过,“认知层次,决定了人生的高度。

 

这个认知层次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心智模式”,是每个人心里面的想法。

 

18世纪以前,欧洲人只见过白天鹅,所以他们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的。直到他们发现了澳洲,看到了黑天鹅,瞬间就推翻了久远以来的固有结论。

 

这个例子也在不断提醒我们,要警觉自我的盲点,以往认为对的不等于以后总是对的。心智模式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标准,并无对错,但有各有不同。

 

因此,人生的高度与个人的心智模式相关。那企业的高度,自然也与组织的心智模式相关。

 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,心智模式。

 

 

系统思考,抵抗思维惯性

 

不知你是否遇到一种情况,管理者开会号召大家努力工作,说“有了战果绩效之后,我会帮大家争取奖励的!”但等散会之后,这群员工却聚在一起闲聊说,“我要看看这次的奖励够不够吸引人,再决定要不要更努力的打拼。” 

 

最后结局如何?你应该猜到了:没有人努力干活。这背后代表了管理者和员工两种心智模式的冲突

 

管理者的心智模式是:先努力工作才有机会争取好的奖金激励,而员工的心智模式则是:有好的奖金激励,才能持续的努力工作。

 

这两种心智模式,都只看到了循环的一部分,也就是组织中最容易发生的一种情况,叫做局限思考。每个人都看到了结构的一部分而非全貌,导致沟通的时候永远各说各话,而不能产生有效的对话。

 

所以要改变这种冲突,其实不难,就是让所有人看到整个循环图,也就是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。

 

 

从你最关心或最想解决的议题开始,逐渐找到变量之间的关联性。当我们看清复杂的关系后,可以找到合适的基模来对照自己的思考盲点,看看有没有遗漏与缺失信息的部分,加以补足。

 

或许,当你在不断的探索与补足拼图的时候,会感到困惑与迷失。这是因为我们容易把复杂的议题简化,所以一旦思索碰到过于复杂或信息量过大而不可控时,就会自然而然的抗拒思考,甚至在思考跟自身有关的重大议题时归因于外。但这反而是最佳的学习和成长的时机,不要轻易放弃思考。有时候,答案不重要,问题才重要。

 

所以说到底,系统思考工具的使用目的,往往是要对抗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惯性,进而提升自我或组织的思考能力。

 

举一个真实的案例。

 

某家服装公司以设计见长,20年以来的工作也围绕着设计部门展开:希望每季所设计的新款式毛衣,能争取更多的客户订单,进而增加营业额并且招兵买马,扩充自己的设计队伍,从而设计出更多的新成衣。

 

然而奇怪的是,在持续追求营业额的进程中,公司经营越发吃力甚至亏损。

 

为什么这些年持续推动循环却没有赚到钱?

 

原因在于他们只看到设计这个绿色的环(见下图),接了太多品类的订单,而完全忽视了作业的复杂度和工厂的承载力,导致成本的大幅上升。

 

原来在他们最引以为豪的设计能力的背后,却隐藏了一个红色的恶性循环(见下图),而使得公司接单越多反而利润越薄,最终甚至亏损。

 

这,就是因心智模式造成的局限思考。

 

*

 

后来,当他们用系统视角的新眼睛在进行全局思考时,又发现了产品的质量、人员加班甚至员工的士气及流动率,通通跟设计开发有着藕断丝连的纠缠。因此他们及时修正自己的模式,最终利润不但扭亏为盈,还持续翻倍了好几年。

       

因此,当我们在聚精会神的尝试解决公司重要问题时,有没有多一份系统的心思,去扩大思考的边界?当我们更加努力的做些重要的事情,而越来越辛苦时,有没有停下来反思,是什么心智模式在阻碍我们,去看那些我们看不见或不愿看见的结构?

 

这些都是我们在运用系统思考工具时,要不断的提醒自己及团队的关键问题。

 

 

悬挂假设:察觉组织的心智模式

 

在组织中,不管是个人心智模式,或是组织集体的心态,都与企业的绩效或长期发展息息相关。因为心智模式直接影响到企业所做的大大小小的决策,从而间接影响到各部门看问题的角度及方式。

 

那我们怎么感知察觉心智模式,并进行管理呢

 

或许可以有意识地放慢决策的过程,运用“推论阶梯”这个工具,摊开来检视彼此思考问题。这个过程,我们称为“悬挂假设”。

 

*推论阶梯表

 

“推论阶梯”(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·阿吉里斯提出)把人的思考进程,区分成七级阶梯就像我们在爬楼梯,一阶一阶地往上爬,从事实真相、选择的資料、感受、假设、结论、信念、行动。
 

 

虽说思考是很隐讳而不可见的,但其中的脉络却依稀可见,最终还是能理出一些规律及共通的过程:我们人的正常思考过程,是从事实真相的原始数据堆里,自发地选择出想要看及有意义的資料,这些資料会产生感受与情感及意义连结,逐步产生推论及延伸的假设及判断,最后生成清楚的结论,而结论及信念将会成为行动最为牢靠的依据。

 

我们从第一阶的事实真相到第七阶产生行动及行为,中间要经过五道复杂的程序,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人类思考的形成机理。

 

 

当然,这么讲或许还是有点笼统,不利于你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。不急,喝口水,我们一个个阶梯来聊。

 

 

推论阶梯的使用指南

 

1

第一阶梯:事实和真相

 

首先聊聊推论阶梯的第一阶,事实和真相。

 

这是所有思考的起点。所谓“事出必有因”。这个起点就如同录像资料般的原始资料,当我们发现思考或判断有失偏颇的时候,这些事实往往是最有力的证据,也是最接近真相的资料了。

 

事实就是客观呈现,但在商业世界还原起来特别困难。因为节奏相当快速,我们往往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,因此我們會重点选择部分的事实,作为推论的依据,这上到了第二个阶梯,资料。

 

2

第二阶梯:资料

 

新闻的选择性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料的例子,记者根据新闻价值的大小,对新闻报道的角度进行选择。而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上,选择性地呈现也在每天上演。比如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所选择的数据,都是对自己有利的。

 

而且更有趣的是,大家总是会自动选择甚至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事实片段,并由此造成了跨部门沟通及协作上的困扰。例如业务总是说HR没有招到合适的人,才会影响到目标的达成;而HR总是记着自己给业务推送了许多候选人,而业务都不才难自己的推荐!

 

 

所以,在推论阶梯第二阶我们所选择的数据,才是真正影响我们思考惯性的开始。这对企业来说,小则影响跨部门沟通,大则造成关键决策的误判。对于这个阶段我们选择的数据,要适时加以回顾,来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全面且避免偏颇。

 

同时,我们也要警惕过往经验对选择的影响。如果总是聚焦在过往的问题及困难上,没有客户视角或未来观点放进来,就很容易造成炒冷饭或换汤不换药的困境,因而耽误了宝贵时间。

 

3

第三阶梯:感受

 

人不是机器,就是会受到情感及情绪因素的影响。周遭环境氛围的变化,冷热、松紧、快慢、高矮、大小乃至于更加内在的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,都是我们的主观感受。

 

对于阿根廷夺冠世界杯,阿根廷球迷肯定是激动不已,但对于其他球队的球迷而言,或许带有一点遗憾。这就是同一事件下的不同情绪。

 

在推论阶梯的应用中,从选择的事实推到感知感受才是正常人的反应,并不是理性地排除情感部分,直接跳到假设。

 

在感知与感受过程中,所触发的直接反射行为,才是价值之所在。然而,工业时代总是要求管理者屏除个人情感、甚至被教育成纯理性思考,这其实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创造力。在当下需要创新思维的知识经济时代,感知与感受的重要性,应该要再次地被拾起,就像信息大海里的珍珠一样。如果iphone在设计时只是为了做一只手机,而没有改变人类生活的情怀,就不可能做出颠覆性的划时代创新了。

 

4

第四阶梯:推论与假设

 

在公司的年度战略规划会上,各高管为了该不该提高营业目标50%而争论着。这个过程其实承载着各种对未来的期待、假设、看法。

 

有的部门认为高目标意味创新,并且乐于做一些新的尝试;而有的部门认为高目标意味着工作量翻倍,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不应激进。这就是在“提高目标”这一事实下,产生的“要创新”和“要招人”的两种推论。

 

有趣的是,在这种悬挂假设的氛围中,有些更深层次的议题开始浮现出来,例如部门定位的议题,A部门到底是攻击部队还是防守部门? 这会牵涉到人力配置及人才招募;B部门是要找外部合作还是内部培养? 这又牵涉到客户管理及组织架构调整等等敏感话题。

 

现实中,我们往往会忽略了推论假设的重要性而急于求成,总是希望快速达成共识,而缺乏了相互看见对方假设的过程。如果我们把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及推论能搞清楚,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会,也能提高会议的效率及效能了。

 

然而要面对进而处理推论及假设,需要推论阶梯的技巧,更需要放慢节奏的耐心,好好的听别人把话说完并且听进去。倾听、解读、表达,都非常重要。

 

5

第五阶梯:结论

 

柯达公司曾经得出一个致命的错误结论:竞争者不可能在10年内追上并赶超柯达,以致于柯达把自己研发且全球领先的数码相机技术封存十年,让自己的胶卷能多卖十年。殊不知在这十年间,许多新的竞争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而柯达虽然投入巨大的资源却毫无招架之力。

 

其实,在许多影响重大的集体决策上,我们显得粗糙而不知所措,大家是为了结论而来开会,却很少去发掘结论从何而来,更少看到对于错误决策的反思。因此不论是思考的广度、深度、高度都远远的不足,对于过去错误的反思、现在局势的判断、未来景象的厘清,都需要深刻的共同看见。

 

一个会学习的组织,我们主要看他们有没有从错误中反思并改变的习惯。思考过程的梳理,对于过去经验的反思,才是协助管理者做出最佳决策的依据,同时也是自我学习修正的过程。

 

6

第六阶梯:信念

 

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人生观或座右铭,也标示着他所相信或标榜的信念。一些看似毫无理由的相信,其实是在人生的成长历练中逐步形成的。宗教信仰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。

 

回到企业经营,虽然信念无形,却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。例如有的创始人相信有创新才能有突破,就会带领公司不断地寻找第二增长曲线;而有的创始人认为稳定才是渡过经济周期的法宝,就会不断完善已有的业务和组织。

 

推论阶梯的第六阶,能帮助我们外化信念主导思考的过程,进而觉察到自己跟他人互动时一些毫无理由的相信,一些背后丰富的意涵,还有一些不可侵犯的本质。同时我们也能理解这背后隐藏的巨大力量,尝试着把复杂或对立的问题化解。

 

7

案例

 

最后,我用一个职场中经常发生的场景作为案例,帮助你理解这七个阶梯:

 

推论阶梯的现实案例

 

 

■ 一阶:我和大明就项目进度问题进行线下一对一沟通【事实】

■ 二阶:大明与我沟通时,经常回避我的注视【选择数据】

■ 三阶:我觉得大明不喜欢黑屋说话【感受】

■ 四阶:我认为大明可能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【假设】

■ 五阶:大明的个性很孤僻【结论】

■ 六阶: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你就是个性有问题【信念】

■ 七阶:以后出了公事上联系,没有必要和他过多接触【行动】

 

 

但需要提醒的是,规律本身也是一种思考的方式,所以要保持探索的初心,不要被推论阶梯的工具给局限住了,而是要因地制宜的善用思考工具,透过团队认知的改变来创新及创造未来,这才是我们使用工具的最终目的。

 

 

 

最后的话

 

 

人或者一群人的心智模式,对于公司未来想要拿到的结果之间,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实线而非虚线。尤其是管理者们,你们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,都时时地在影响着团队对现在乃至于未来的看法,重大决策背后的心智模式,甚至会主导未来的结果。

 

所以一方面,我们要具备辨别推论自动增强的机制。在下决定或行动之前,意识到自己因为相信才会看见,进而看见自己相信的东西,又进一步支持自我的相信,即使有一只与我信念不符的黑天鹅摆在眼前,我也不会相信甚至都无意识的忽略掉了。

 

另一方面,掌握系统。除了看清有形的业务型态及组织行为面的结构外,更挑战的是要设法看清复杂的心智模式是怎么在运作的,人跟人之间或部门跟部门之间,彼此的心智模式是怎么在互相影响的。

 

 

 

 
 

关于茅庐学堂

 
 

茅庐学堂总结提炼了阿里23年战略落地、组织升级、企业管理干部培养的实践精华,并结合茅庐学堂7年来服务超过300家行业TOP企业的实践打磨,为成长型企业战略落地组织升级提供定制式陪伴咨询服务